崇祯五年十二月初六,距离全国大会还有三天,李勇站在上海火车站的月台上,望着远处蜿蜒而来的铁轨,突然心血来潮。参谋长张杰的袖子,低声道:\"走,咱们去上海转转。
两人换上便衣,混入熙熙攘攘的旅客中。警卫们默契地分散在四周,伪装成普通乘客,暗中守护。李勇与张杰并肩走在站台上,宛如一对久别重逢的兄弟,让一旁的张杰不禁恍惚——这不正是当年自己给四处乱窜的李勇当卫队长的日子吗?
张杰点点头,笑容中带着几分感慨。那时的李勇,还是个四处闯荡的愣头青,而自己,则是那个寸步不离的护卫。年的愣头青已成为执掌一方的\"王爷\",而自己,也成了他的左膀右臂。
客运火车缓缓启动,车厢内人声鼎沸。李勇和张杰特意选择了靠窗的两人座,对面坐着一位老农和一位青年。两人一坐下,便自然而然地竖起耳朵,聆听这对\"新老对话\"。
老农显然第一次坐火车,新奇地四处打量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旁的青年,好奇地问道:\"小伙子,你不像本地人啊?
李勇微微前倾身体,假装不经意地听着,实则全神贯注。
李勇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。这些变化,正是他这些年来推行新政的成果。水泥路、红砖房、四轮马车、定期航班,这些在明末本该是奢望的事物,如今在大明的土地上遍地开花。
李勇嘴角微微上扬。纺织厂的机械化改革,是他推动工业转型的重点之一。蒸汽纺织机的普及,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,更降低了成本,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纺织品。
老农清了清嗓子,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:\"现在我们都为官府种地,原来要交六成,现在只收三成!当官的说了,永不再加赋、税和役。现在是家家有余粮,家家喂家禽,天天有鸡蛋!
李勇眼中闪过一丝欣慰。同志会的推广,警察制度的改革,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,却彻底重塑了大明的官僚体系和治安环境。
李勇和张杰静静地听着,一言不发。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,而车厢内的对话,却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大明新政下的民生百态。
老农的每一句话,都印证着李勇这些年来推行的改革措施:水泥路的普及、红砖房的推广、机械化生产的引入、农业税的减免、同志会的建立、警察制度的改革、新式农业技术的推广、法治体系的完善……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却共同编织成一幅繁荣昌盛的时代画卷。
火车继续向前行驶,载着李勇和张杰,也载着这个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,向着未来,全速前进。
上海外滩的钟声刚刚敲过上午十点,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已是人声鼎沸。黄铜色的报价牌不断跳动,交易员们的吆喝声、电报机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近代金融的喧嚣图景。
李勇踏入二楼贵宾厅,习惯性地环视四周。这里是他常来观察经济动向的地方,透过落地窗能看到黄浦江上往来的货轮,每一艘都承载着金山镇的商业脉络。突然,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——松江的陆鹏举人,这位曾被称作“陆大善人”的老熟人,正和一位商人模样的朋友站在报价屏前,神情专注地讨论着股票走势。
“陆大善人?”李勇唇角微扬,大步走了过去。
陆鹏猛地一回头,视线聚焦在李勇身上,手中的文件“啪嗒”一声掉在地上。他瞪大了眼睛,嘴巴张得老大,仿佛见了鬼一般:“李……李大人?!”那表情,活脱脱像是吞了只活苍蝇,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。